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9日電(鄭瑩瑩)“成為生命服務從業者,讓我有機會站在很多人生命的尾端,去照見自己的生命。我想跟更多人分享我在其中的收獲,也希望更多人能在‘死亡’這一話題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!鳖櫻笳f。她是一名是“90后”,畢業于韓國梨花女大,回國后成為福壽園一名生命教育推廣員。

生命是無常的,死亡不是一個年齡段的事情,它是任何一個年齡段都有可能面臨的。顧洋深知,在推廣的過程中依舊有很多的阻力,改變觀念的過程比蓋起一幢大樓要難得多。
她跟著殯儀館的同事,深入家庭提供治喪服務,也跟著墓園的伙伴去擦拭墓碑;她前往律所、公證處聆聽法律達人的遺產繼承等相關課程,也深入臨終醫院跟著醫生查看臨終者的情況。這種持續學習的精神也激發了周圍很多的同事的學習興趣。她把自己變成一個“花瓶”,可以隨時清空自己,也可以隨時吸取各方的知識和養分。
其實,2018年加入福壽園,作為傳播學專業的畢業生,顧洋最初的工作是推廣和傳播“生前規劃”理念。2019初,有一次她參加在上海舉辦的養老博覽會,博覽會上她向來往的老年朋友分發“生前規劃”理念宣傳單頁,其中有一幕至今讓她印象深刻。
當得知這宣傳單頁來自“福壽園”的時候,本已接在手中的單頁被老人家“啪”地一下扔在了地上,“哎呦,賣墓地的,不要不要,走走走……”那是顧洋從業以來,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來自外界的排斥與拒絕。
“生老病死”是自然規律,為何大家會排斥?顧洋意識到自己在生死學領域的欠缺,為了更好地去理解“死亡”,她一頭扎進了生死學的研究當中。她參與到大大小小各類生死議題相關的課程與活動中,從安寧療護到靈性關懷、哀傷撫慰、芳香呵護、遺物整理、宗教信仰、殯葬習俗....。。

2019后,她又以探索者和踐行者的身份,陸續在社區做生死教育的嘗試,從最初單純的傳播理念,到后來開發針對不同人群和年齡層的生死教育課程及活動。
為了減輕公眾對死亡這一沉重話題的忌諱,顧洋想了各種辦法,為此她還特別設計了老少咸宜的生命教育桌游,將殯葬相關的話題融入到桌游當中,帶領大家在休閑娛樂中學習相關知識。
2020年疫情期間,顧洋在線上開展“福壽三囑”培訓課程,自編教材、自出考題,她將之前在外學到的遺囑、生前預囑知識,力所能及地分享給更多同事,讓生命教育走近更多人。(完)
注: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!
編輯:鄭瑩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