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30日電(暢琪 于俊)知名開發商融創在追求打造完美人居建筑的同時,更用心在人居社區注入鮮活的生命力、創造和睦的鄰里鏈接以及搭建美好的共創場景,讓居住者精神有“歸屬感”。融創上海集團·趣玩吧社群運營2年,始終以”社群共建,美好共享”為牽引,不斷探索和打造社區之間有信任可依、有情感共鳴、有豐盈歸屬的理想生活樣本。
以全齡社群創造更多有效連接
基于對16萬戶業主家庭的生活方式調研和分析,趣玩吧成立之初,就緊緊圍繞業主真實的需求,建立起涵蓋“生活、運動、文化、親子、藝術”的五大同好社群。

隨著趣玩吧2年以來的不斷發展,現已在19個城市近20萬戶業主中孵化了100余個社群、開展了1200余場社群活動、產生了48000+次情感與生活的鏈接。而在趣玩吧生長出來的點滴樂趣和共同的“熱愛之心”下,融創上海集團也在2021尾聲,舉辦了一場獨特的社群盛典——由業主社群匯聚而成,在明星導師與高規格舞臺的加持下,發出“美好生活”的閃耀光芒。

從帶領孩子們探索自然世界的自然科考營,到邁進藝術殿堂的芬奇樂園;從以叔叔阿姨為主體的愛樂團、趣跳舞;從讓孩子們探索成長的果殼計劃,到感染全城傳承文化的非遺之旅,不止于“讓所有人找到生活樂趣”,趣玩吧更是從社群的形式、內容上以及資源的導入上,都做了全面的迭升。連接不同年齡段的美好、連接社區與城市、連接社群活動與城市級文化,形成一個“相互成全”的過程。
全維度打造可持續運營的美好生活場景
社區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空間載體的存在,它里面涵蓋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及其需求,從大空間的考量到業主角色與定位的細化,融創上海集團iBOX圍繞不同年齡段人群,在親子、健康、美學藝術、鄰里社交等多種興趣領域打造了多元空間。

將大社區濃縮為小魔方,iBOX以“家樓下的集樂箱”為概念,利用社區架空層等公共空間,配置童心所、共享家、活力社、志趣館等四大功能場景,滿足全齡段社交生活的重要場所。蘇州泊云庭作為首個iBOX落地項目,以兒童需求為導向,在室外景觀和室內iBOX共享空間搭建雙重成長領域,落地自然課堂、兒童劇場與繪本制作、非遺課程等活動,營造“持續成長型”的美好天地,成為政府與街道認證的“首批蘇州兒童友好掛牌社區”。
在上海未來金融城,融創上海集團跳脫出傳統的項目示范和展示形式,通過對4+2場景打造和社群前置運營,讓業主在交付階段就提前培育鄰里關系和構想未來生活場景。同時,以業主反饋為數據的優化基礎,更加完善地承接與規劃未來整體可持續化場景運營。

在無錫,融創·城鐵未來中心以“未來生活的前置化體驗”為理念,在新城樞紐搭建起一座TOP超級生活館——通過六大i+場景及社群運營激活售樓處空間。不僅讓當代青年擁有了新生活專屬體驗,也讓業主提前感受到運動健身、開黑封神、咖啡酒吧等豐富有趣、精彩紛呈的生活。

在揚州華府天地社區活動中心,融創首次嘗試與政府街道以共建的形式,探索城市與社區生活新模式,真正做到讓社區內的美好走向城市,與街道和周邊居民,共建美好生活新場景。
運營官+主理人模式實現共建共創共享
在融創上海集團趣玩吧社群生態、鄰里連接的空間場景之下,如何讓生活真正“自轉動”,是理想社區的另一個探索命題。正如融創上海集團首席i生活運營官、客戶關系部總經理柳佳林女士分享的那樣:“只有讓共建的伙伴變多、鄰里的圈子在變大,未來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熱愛而聚合,一起去創造社區生活的更多可能!边@句話也正從美好的愿望變為一幕幕生活的實景。

從過去社區1.0“行政式空間”、2.0“服務型空間”到3.0“治理型空間”,融創上海集團無疑是3.0的先行者。從空間打造到運營,社區內“自治共建新模式”啟動至今,已組建了包含31位i生活運營官團隊和105位由業主組成i生活主理人團體,他們共同承擔空間管理、社區議事、社群共建等社區事務。目前,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,正是因為有共同美好向往和熱情,才能吸引源源不斷的共建力量,形成共建共創共享的社區生態。
鄰里公約呈現理想社區前景
無論是美好溫暖的社群生態,還是多元共享的空間場景,都為共創自治的社區儀事氛圍打下了共識基礎。2021年融創上海集團發布的《與“鄰”相約的美好心聲》鄰里公約,是在所有業主共同參與中生長出來的。通過詳實的公約內容,無論是鄰里社交、社區環境還是社區文化及自治模塊,都已跳脫出傳統鄰里公約本身的規定和約束性,而是充分呈現了理想社區的業主共識。
未來,融創希望以公約為基石,社區里的每個人都能散發自己的光芒,成為社區中最重要的資源,以合作互助整合關系及價值再生,讓資源持續生長;同時不斷探索社區精神領域,用不同的養分豐富社群文化,碰撞更多火花,達到歸屬感與認同感的雙促進,讓文化持續生長;通過更多豐富場景的相遇,一起感受新體驗,探索有趣的新玩法,讓空間持續生長。融創上海集團也將持續推進不同形式的共建共創,聆聽更多聲音,在美好環環相扣中,讓美好生活持續發展。(完)
注: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!
編輯:于俊